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一个研究提纲* *
  • [摘要]国债在客观上兼具财政和金融的功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关 键就在于建立统一、协调的国债管理政策。国债与货币供给的联系机制是双向的。一方 面,只要具备货币创造能力的机构( 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购买了 国债,债务的货币化就现实地发生了; 另一方面,上述联系主要体现在央行储备货币发行 机制的主权信用模式。国内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国债管理政策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 门机构,专司国债政策; 调整政府债券系列,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国债的期限结构应 当多样化; 国债市场的运行应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需要; 统一推进我国的利 率、汇率市场化和健全收益率曲线的进程。
  • 李扬
  • 全文[ PDF 256852.0 MB ] 2021.2(3):1-11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近现代中国金融研究范式的变迁
  • [摘要]本文通过对“范式”、“社会科学范式”相关文献的梳理将“金融研究范式” 定义为金融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价值判断的总和,并在此基础上对 中国近现代凡二百年金融研究范式的变迁进行了详尽探讨,即对维新时期、民国时期、计 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金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价值判断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 结,以为洞悉、把握金融学科之发展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 白钦先 张坤
  • 全文[ PDF 953239.0 MB ] 2017.2(8):1-11  共有 318 人次浏览
  • 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新内涵 、新机制和新对策
  • [摘要]2008年国际金 融危机揭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系统性金融 风险主要是指建立在高杠杆和脱 实向虚基础上的金融交易,通过资产一债务联动机制和 扩散传染机制,在金融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条件下所引发 的有毒资产多米诺骨牌效应和金 融危机。这种系统性金融风险以资产一负债联 动机制为触发条件 ,但它要转化为必然性, 还需要三个依次递进 的条件发生:金融资产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产 负债表衰退、资产一负债联动机制传递中的持续扩散效应。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类金 融 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既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 中,资产一负债 的联 动机制 已将 中国金 融的 “条”和“块”编织成 了一张庞大的金融运作蛛网。这张蛛 网的各条线均已显示绷 紧的趋 势,脆 弱性正在逐渐提高。毫无疑问,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已是金融运行和国民经济运行的 当务之急,理应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要充分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建立金融数据和金融信息的精准性统计机制,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的流动性监管 ,强化对金融市场运行 态势 的监控 ,强化“去杠杆”,增强实体企业的盈利能 力,完善和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 王国刚
  • 全文[ PDF 1533681.0 MB ] 2017.3(8):1-20  共有 318 人次浏览
  • 银行信贷如何影响房价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3 0 个省份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檻面板回归模 型考察了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效应:在房地产贷款规模相对较低的区域,银行信贷对房价的 影响力有限;而当房地产贷款规模较高时,银行信贷会对房价产生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在 动态面板稳健性检验下也显著成立。实证结果验证了“金融过度支持”假说,并对过度支 持程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表明各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此外, 通过将银行信贷拆分为供给端和需求端,本文发现,相比供给端而言,需求端贷款的增速 及波动对房价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通过将投资者情绪和经济周期纳入分析,我们还发 现,市场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银行信贷对房 地产价格的影响也随之加强,这意味着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对投资者的预期 进行管理,防止信贷和情绪的双重叠加对房价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经济过热时, 通过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是必须且有效的。
  • 马勇 吴雪妍
  • 全文[ PDF 1154447.0 MB ] 2018.3(9):1-22  共有 364 人次浏览
  •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融资环境预期与企业杠杆
  • [摘要]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融资环境预期,进 而影响企业的杠杆决策。 本文以2001—2014年我国 A股上市公 司为样本进行 了实证研 究,发现宏观经济的不确定 性越大,企业对未来融资环境预期越差,企业的财务柔性价值越高 ,而财务柔性价值更高 的企业会选择更低的(净)财务杠杆。此外,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 反应更强,但其 降杠杆程度却低 于融资约束较轻的企业;代理成本较高 的企业对宏观经济 不确定性的反应更弱,但其降杠杆程度却高于代理成本较低的企业。
  • 顾 研 周强龙
  • 全文[ PDF 807052.0 MB ] 2018.1(9):11-27  共有 264 人次浏览
  • 物物交易何以无法导出货币制度?
  • [摘要]在货币理论史上,几乎所有的主流文献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货币制度源于物 物交易。 可未曾料想,这其实是一个足以动摇主流经济学根基的逻辑谬误。 本文打算在 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澄清。 本文发现,斯密起初确立物物交易逻辑 是出于捍卫自由市场信念的考虑,但这种纯属虚构的理论逻辑从一 开始就受到货币演进 历史逻辑的挑战。 在货币金融史上,信用体系的存在远早于商品货币,表明“信用解”是 货币制度的正源;对于货币制度的演进,信用是启动机制,交易是推进装置。 由此引申,货 币金融理论需要重新估价权威组织特别是政府等外生因素之于货币制度生成发展的重要 作用。 如果本文确立的全新逻辑能够成立,则中国货币演进的诸多谜团将会顺便得到合 理解释。
  • 张杰
  • 全文[ PDF 1150803.0 MB ] 2018.4(9):11-24  共有 283 人次浏览
  • 信贷配给、影子银行监管与中国民营企业融资
  • [摘要]影子银行是信贷配给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代偿性制度安排,治理影子银 行风险将导致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收紧。本文构建了一个引入“信贷配给强度”的 DSGE 模型,提出信贷配给强度是驱动影子规模变动的重要动因,金融监管对民营企业融 资的影响程度受信贷配给强度影响,治理信贷配给问题可以缓解金融监管与民营企业融 资间的政策冲突,并在长期内实现影子银行的自我抑制。“十四五”时期应以大力发展普 惠金融为契机,探索纠正信贷配给的制度化政策框架; 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搭建支 持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供给基础设施。
  • 赵 亮 沈坤荣 周 菲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12-30  共有 331 人次浏览
  • 货币政策、流动性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流动性约束被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纳入金融 监管的框架,与资本约束成为银行监管的双重要求,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了新的 影响。本文通过引入流动性危机情况下的存款赎回函数,构建理论模型验证了不同的流 动性赎回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与货币政策的非线性关系,并基于2009-2014年我国上市 银行的年度数据,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验证了流动性约束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 渠道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在流动性约束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门限 效应,货币政策传导的敏感性随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而提高。
  • 姚舜达 朱元倩
  • 全文[ PDF 2259147.0 MB ] 2017.2(8):12-24  共有 369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三问
  • [摘要]本文认为,只有创造性地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立足中国国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各种经济思想兼 收并蓄 ,才能不断开拓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新境界 ,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 究,从而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做出科学的解释,对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给予理论指导。
  • 蔡继明 靳卫萍
  • 全文[ PDF 777405.0 MB ] 2016.1(11):13-23  共有 295 人次浏览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券,统计了 2005年至2018年我国各省、直 辖市的地方政府债务,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分布特征、经济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债务可持 续性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表现为经济落 后地区地方政府杠杆率较高,地方政府负债的经济效应较低。根据存量地方政府债务预 测,未来几年各地都将进入偿债高峰,以财政自有收入衡量,经济落后地区偿债压力尤其 较大。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不平衡一方面根源于地方财政收支的区域不平衡一经济落 后地区财政自有收入/GDP较低,财政支出/GDP较高,同时,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较差; 另一方面,这又同我国“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财政体制有关,这种体制造成严重的财政 纵向不平衡,并导致“债务下放”一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呈现出地方政府债务远远超过中 央政府债务的“央地不平衡”。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在财政层面,需要 优化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强化地方财政纪律;在金融层面,则可以针对经济发展 水平、财政自有收入和财政支出效率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债务融资机制。
  • 殷剑峰 王蒋姜 麦丽斯
  • 全文[ PDF 1587554.0 MB ] 2020.1(2):13-33  共有 648 人次浏览
  • 企业杠杆率与数字化转型:促进还是抑制——结构特征、渠道机制与监管...
  • [摘要]本研究借助中国2007~2020年沪深两市 A股上市企业数据集,考察企业杠杆率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将金融监管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企业高杠杆率显著抑制数字化转型,上述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并且上述影响随着企业属性以及生命周期展现出了较强的异质性特征。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杠杆行为通过增加财务成本、加剧财务不稳定性、恶化市场预期,并进一步从创新的“投入-产出”层面形成挤出,这些都无益于数字化转型。特别地,金融监管是改善“企业杠杆率—数字化转型”负向关系的重要因素,并展现出了显著的结构性优化特征。有鉴于此,想要充分利用杠杆行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绩效水平,就必须要在差异化去杠杆条件下加强金融监管,这是当下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 杜金岷 陈鑫原 吴非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18):13-30  共有 507 人次浏览
  • 中国宏观调控思想七十年演变脉络初探 ----基于官方文献的研究
  • [摘要]本文以准确把握决策者的宏观调控理念为中心任务,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官方 政策文献和学术文献,对七十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思想的演变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总结。 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宏观调控思想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宏 观调控体系。在1978年之前,决策者倾向于对经济运行实施行政干预和直接控制。改革开 放以来,市场化调控手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行政性调控手段仍被保留下来,计划和市场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特色。2012年以来,在适度扩大总 需求的同时,我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实现了宏观调控理论的新突破。 第二,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经济政策总体框架的一部分,是正确处理改革、发 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抓手。第三,中国的宏观调控思想和政策框架体系是决策者从国情出发, 长期艰辛探索的产物,尽管借鉴了发达国家理论与实践中的有益成分,但从未照搬照抄。
  • 董旳
  • 全文[ PDF 1525668.0 MB ] 2019.5(10):14-37  共有 374 人次浏览
  • 跨境资本冲击、金融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
  • [摘要]本文在构建资本流动、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内生联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 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探讨其动态演变关系#研究发现,三者间的联动或调控 效应受经济金融形势、个体行为偏好以及政策制度改革等影响而存在时变特征。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前夕,资本账户开放和房股等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资本流动与金融周期间 的双向正反馈联动逐渐增强,而近年来金融去杠杆化改革和利率政策对资本流动的关注 则降低了该联动效应。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动和金融周期的调控效应受外部金融冲击和内 部基本面等因素影响,美联储量化宽松的外溢效应和经济新常态下行压力的顺周期机制 增强了货币政策的负向冲击。本文为货币当局平抑跨境资本波动与调控金融周期平稳运 行提供启示。
  • 王爱俭 石振宇 刘浩杰
  • 全文[ PDF 1665050.0 MB ] 2019.4(10):14-25  共有 309 人次浏览
  • 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宏观传导机制:一个中美之间的比较
  • [摘要]中国的房地产繁荣对非房地产部门产生“挤出效应”,而美国房地产繁荣则 对非房地产部门产生“挤入效应”,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认为,上述差异可以用两国 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 如果一国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企业使用土地以商服用地为主,其 和住宅用地价格协同性较高,使得房地产部门和非房地产部门一同扩张;反之,若第二产 业占比较高,则工业用地也是生产经营的要素,这类土地和住宅用地价格协同性较低,导 致非房地产部门没有产生抵押融资机制,反而会被房地产部门“挤出”。 本文建立了一个 两部门金融摩擦 DSGE 模型,分别匹配中美两国的数据进行了贝叶斯估计,在同一理论框 架下解释了中美两国的上述特征事实及宏观传导机制。
  • 赵扶扬 周慧珺
  • 全文[ PDF 1475981.0 MB ] 2020.5(2):14-34  共有 277 人次浏览
  • 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算及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 基 于 制 ...
  • [摘要]技术进步作为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其偏向性对能源效率的提升至关 重要。本文以1995-2014年制造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能源利用情况为研究样本,从技术 进步偏向性入手,构建双层嵌套型C E S 生产函数,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制造业2 7 个细 分行业非能源要素和能源要素间替代弹性进行估计,测算出资本- 劳动要素偏向型和能 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水平。在测算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 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能源价格以及能源效率&者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探究,进一步使用 误差修正模型对比分析高能耗行业和其他行业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影响效应的差异所在, 进而为制定提高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 )制造 业能源要素与劳动、资本聚合成的非能源要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且 在 1995-2014年,全 行业非能源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水平稳步增长,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波动较大且表现 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2 )制造业能源价格、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 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存在短期和 长期的正向影响,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存在短期和长期的负向影响,且能源价格的提升 对低能耗行业的影响更大,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在高能耗行业上体现出更大效 。
  • 廖茂林 任羽菲 张小溪
  • 全文[ PDF 6091767.0 MB ] 2018.2(9):15-31  共有 288 人次浏览
  • 中国自然利率水平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基于2000年至2017年六组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本文构建了 一个具 有永久性趋势冲击和风险偏好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不可直接观测的自然 利率水平,并分析造成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由贝叶斯估计得到的本文模型可以很好地匹 配中国经济体系的数据特性,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 中国自然利率水平样本期间 均值约为1 > ,波动区间为± 8 % ,2008年之后均值为2.08 % ,并未像一些发达经济体那 样出现显著下降趋势;(2 )造成自然利率波动的首要因素是家庭风险偏好改变,其次是生 产技术水平和投资技术水平变化;(3 )家庭风险偏好上升和宽松政策成为2011年至2014 年期间高位自然利率水平的推动力量,生产技术和投资技术进步趋缓成为2015年之后自然利率水平下降的助推因素。
  • 姚翔 张伟进 王凤旺
  • 全文[ PDF 7914659.0 MB ] 2019.1(10):15-29  共有 273 人次浏览
  • 货币供给、流动性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微观行为、宏观结构与传导...
  • [摘要]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直接原因往往来自流动性冲击。最近几年在全球货 币政策大变局和货币供给呈现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受到流动性冲击的 困扰越来越大,给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银行资 产负债表调整行为探索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构建宏观流动性的周期性纵向结构和“核 心-中间-外围”的横向结构,理顺流动性冲击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本机理,为系统性 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发现来自实体需求、银行信用和监管变化 的内生和外生冲击,通过引发信贷结构的变动对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冲击路 线在中国特有的货币分割和信用分层结构下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 监管政策,需要理解中国独有的流动性冲击结构,站在整个宏观审慎的角度进行统筹设 计,防止出现“ 一刀切”治理模式对金融稳定自身的扰动。这需要在深刻分析货币和流动 性供需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 赵建 李奇霖 冯素玲
  • 全文[ PDF 2498574.0 MB ] 2019.6(10):15-35  共有 273 人次浏览
  • 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赢得了声誉,中央银行独立性明显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央银行职能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我国中央银行制度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好地体现运作上的独立性。在职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过程中,中央银行要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过建立短期操作目标利率,使得“双轨制”利率并轨,并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决定政策利率。本文提出我国建立有决策权力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有两种可选方案:一是由现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改变人员构成后升级而来;二是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框架下,恢复人民银行曾经建立的理事会制度,下设货币政策委员会专门研究决定政策利率和货币政策操作事宜。
  • 王华庆 李良松
  • 全文[ PDF 1226424.0 MB ] 2018.5(9):16-24  共有 278 人次浏览
  • 股票估值难度与基金信息优势
  • [摘要]相对于个体投资者,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基金经理是否更擅长分析那些难以估值的股票,从而体现出其信息优势或专业技能?为探究该问题,本文基于信息不确定性构建了股票估值难度指标,基于2005—201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果。第一,实证分析发现基金在估值难度较高的组合上获得的收益优于低估值难度组合,基金在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信息优势。第二,好基金虽然在不同估值难度组合上的表现都比差基金好,但该差异仅在低估值难度股票组合上显著,表明好基金相对差基金的信息优势并不在于私有信息的获取,而是对公开信息的基本分析和处理能力,体现在其基本分析能力上。第三,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显示,好基金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在那些估值难度较低的股票上配置更大的权重;并且基金的基本分析能力,能够作为预测因子较好地对基金下期业绩进行预测。
  • 郭庆云罗荣华刘阳
  • 全文[ PDF 1109004.0 MB ] 2017.6(8):16-32  共有 222 人次浏览
  • 现金股利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 [摘要]立足于我 国上市公 司股权集中的特点,本文探讨 了上市公 司在不 同股权集中度下的现金股利支付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我们分析 了现金股利影响公司资本结构调整 的作用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资本结构局部调整模型,分别考察股权集 中度较高公司与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的股利支付对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现金股利 的发放会显著 降低股权集 中度较高公 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现金股利利益侵 占说。进一步地 ,我们发现在股权集中度较低 的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能够有效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从而加快资本结构 向下调整 的速度。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特征。更为推动上市公司股利支付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 罗琦 胡亦秋
  • 全文[ PDF 615912.0 MB ] 2016.2(11):16-25  共有 158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